近日,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廣西自然博物館等科研機構組成的科研團隊,對發現于廣西東興市楠木山村的恐龍足跡進行了聯合研究,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期刊《地球史和生物多樣性》(Earth History and Biodiversity)。
該研究通過系統的形態分析和足跡分類學研究,首次在廣西確認了獸腳類恐龍足跡的存在,并將中國恐龍足跡的分布記錄向南延伸至北部灣沿岸。
東興恐龍足跡造跡者復原圖
這一發現不僅填補了廣西侏羅紀恐龍足跡化石的空白,更為揭示華南地區中生代恐龍動物群的多樣性與地理分布提供了關鍵證據。
中型獸腳類足跡特征明確,歸入實雷龍足跡類群
東興市楠木山村恐龍足跡點發現于2021年,一個約4平方米的巖塊保存了7枚獸腳類足跡。由于足跡的暴露是工地爆破意外發現,并非天然的風化,所以足跡展示的是不完全的鑄模狀態,這為后續研究帶來了挑戰。
經實地勘察研究,科研團隊共發現了兩種形態的恐龍足跡。A型足跡保存相對完好,展現出典型的獸腳類恐龍特征:足跡長大于寬,第三趾粗壯且長,第二、四趾長度不等,趾間分叉呈V形,拇趾痕跡連續清晰,足跟部有明顯的球狀印痕并與第三趾軸線對齊。這些特征與重慶發現的南岸重慶足跡最為接近。
東興發現的部分恐龍足跡
基于形態對比和地層學證據,研究人員暫時將其歸為重慶足跡相似種,屬于實雷龍足跡類的重要成員。
“這類足跡的造跡者可能是一種體長3-4米的中型獸腳類恐龍,”研究負責人邢立達博士表示,“其較弱的中趾前凸和低長寬比表明,它可能是一種行動敏捷的掠食性恐龍,與四川盆地中侏羅世的獸腳類恐龍有較近親緣關系。”
巨型足跡暗示頂級掠食者存在,化石保存成研究挑戰
與A型足跡伴生的還有另一類足跡(B型足跡)。盡管該足跡保存不太好,但尺寸顯著更大,推測造跡者體長超過6米,可能屬于異特龍類或巨齒龍類等大型獸腳類恐龍。
“這一發現暗示,中晚侏羅世的廣西南部可能存在頂級掠食者,進一步豐富了我們對該地區恐龍生態位的認識。”廣西自然博物館莫進尤研究館員補充道。
不過,由于目前僅發現7個不完整足跡,且缺乏趾墊細節和連續行跡,研究人員暫時無法確定這些足跡是否來自同一造跡者,也難以進行更精細的分類學鑒定。“未來的系統發掘和三維建模技術可能幫助我們破解更多謎團。”
華南與東南亞恐龍動物群關聯密切,揭示古地理聯系
除楠木山村足跡點外,研究團隊還系統梳理了廣西侏羅—白堊紀地層中的四足動物化石記錄,共識別出14處重要化石點。
區域對比顯示,廣西南部中晚侏羅世的恐龍動物群與四川盆地極為相似,暗示兩地在中生代可能存在密切的古地理聯系。而早白堊世新隆組的恐龍化石組合則與泰國東北部呵叻高原的Khok Kruat組高度吻合,為“早白堊世晚期中國南部—東南亞‘南方動物地理區’”的假說提供了新佐證。
東興恐龍足跡線描圖
楠木山村恐龍足跡點的發現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作為廣西首個正式記錄的恐龍足跡點,它將中國恐龍足跡的分布緯度向南推進至北緯21°附近,證實了中生代時期華南沿海地區曾有繁盛的恐龍活動。
同時,該足跡點所處的中晚侏羅世地層,為華南與東南亞侏羅—白堊系地層對比提供了化石標尺,也為重建當時的古環境、古氣候及生態系統提供了實物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