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房錯落有致,墻繪色彩斑斕,新型蠔排星羅密布……穿梭于欽州市欽南區龍門港鎮,目之所及,處處皆是當地鄉風文明建設的成果。
龍門港鎮位于平陸運河出海口,有80%的人口從事漁業生產。近年來,該鎮以“漁排課堂”“五事爭先”、村規民約等移風易俗變革措施積極培育文明新風,引導漁民摒棄舊的養殖習慣,推廣“蠔”門新俗,推動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提高漁民收入和生活質量。
百畝蠔排煥新顏
7月29日,記者從龍門港鎮東村碼頭乘船向海而行,放眼望去,連排成片、主體框架渾然一體、藍色塑膠浮球作支撐的新型蠔排,取代了以竹木縱橫相交捆扎、下面再墊上泡沫塑料的舊蠔排。
龍門港鎮升級轉型后所用的新型蠔排,具有承重能力強,使用壽命長、綠色環保等特點。
龍門港鎮養殖大蠔或從事與大蠔有關產業的村民占比超一半,已有蠔排可用,為何要花大力氣、投入資金重新搭建一批新型蠔排?
“新型蠔排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為主材料,通過熱熔焊接,具有承重能力強,使用壽命長、綠色環保等特點。”龍門港鎮東村黨總支部副書記廖崇興說,傳統竹木結構的蠔排使用壽命短,三到五年就會老化、損壞,廢棄的蠔排往往會變成海洋垃圾,污染海洋環境。相比之下,新型蠔排后期的維護和修復更簡便,成本比傳統蠔排更低。
2021年,龍門港鎮大蠔養殖基地所用的舊蠔排。
談及“蠔”俗的轉變,廖崇興感觸良多。他將一串吊養的大蠔拎出水面,指著蠔殼說:以往人們吃掉大蠔,剩下一大堆蠔殼,只能尋找偏僻地方堆放,時間越久,堆積越多,不可避免地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
隨著時代發展,有漁民發現,在廢棄的蠔殼上面敲出小洞,用繩子綁成一串,不僅能與傳統的水泥餅一樣,可用于蠔苗吸附生長,上蠔率比傳統的水泥餅更好,這一“變廢為寶”的做法迅速得到推廣,有效提升了養殖效率。
龍門港鎮大蠔豐收。
隨著鄉風文明建設不斷深入人心,當地居民在生產的同時,逐漸注重海洋環境的保護。用新型材料取代傳統竹木搭建蠔排、用廢棄蠔殼取代傳統水泥餅育蠔苗……一系列做法,不僅打破了傳統大蠔養殖思路,更是探索實現保護與開發并重路徑的重要過程。
送課上門促轉型
“舊蠔排容易污染海域環境。我們要轉為新型蠔排,清理海域垃圾,吸引更多游客……”夜幕降臨,東村村委十字街內正在放映公益電影,附近的村民齊聚一堂。趁此機會,廖崇興將“漁排課堂”搬到現場,再次為村民宣講蠔排升級改造的必要性。
移風易俗,既需要剛性的制度約束,也離不開柔性的宣傳引導。
對龍門港鎮黨員干部來說,一方漁排,就是一個宣傳陣地。他們紛紛登上漁排,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用家鄉話、外出學習參觀等形式,將黨的政策、村規民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等送到村民身邊。“漁排講堂”成為了該鎮的海上宣傳陣地。
經過多年的實踐,龍門港鎮創新發展“海歌小分隊”等隊伍,通過唱海歌、演小品、跳舞蹈等形式把“大理論”轉化為“小故事”,在村民心中播撒海洋生態文明種子。
龍門港鎮舉辦龍舟大賽。
“我們結合傳統節日,開展劃龍舟、游花船、游園等移風易俗活動,通過主題文化墻,宣傳展示優秀傳統文化,倡導文明新風,激發群眾愛國、愛家鄉、愛護海洋環境的熱情,為新型蠔排和漁排轉型升級宣傳注入動能。”龍門港鎮鎮長黃可明介紹。
去年以來,龍門港鎮統籌協調發動200多名志愿者,開展30多場宣傳動員和政策宣講活動,覆蓋群眾2000余人次。同時,通過“聊家常、聽民意”等形式,向群眾大力宣傳新型蠔排的好處和優點,并根據群眾意見,對新型蠔排進行升級改造;出動執法人員和志愿者4600余人次,清理海洋垃圾3700余噸,勸離蠔排940余張,拆除蠔排53張;清理蠔棍、蠔堆約115畝,當地海洋生態環境逐漸得到改善。
村規民約育新風
臨近中午,在龍門港鎮南村議事亭內,村民們聚集于此聊家常,議事亭左側是放置著各類書籍的讀書角,右側則貼上了村內好人好事積分榜,門外顯眼處,是眾多村民簽字按手印的村規民約宣傳欄。
這個原來村民用來打麻將、下象棋的娛樂場所,在移風易俗工作開展后,已逐漸演變為村內重要的議事處,村民有難題、有議題都能在此向村干部反映,一項項村規民約也在此得到歸納整理并形成文字。
“群眾參與制定,并充分考慮當地社會文化傳統,形成落實到位的村規民約,能夠扎根基層更好發揮作用。”南村黨支部書記包培才介紹,今年6月,南村通過村民代表大會、上門入戶等方式征集意見,將婚喪宴席規模、彩禮限額等具體標準寫入村規民約,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細則,避免一刀切。
移風易俗蔚然成風,與當地突出示范引領作用,激發群眾參與的內生動力密不可分。
龍門港鎮在開展鄉風文明建設中統籌協調,通過“五事爭先”活動和身邊好人、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的推薦評選,引導群眾積極投身鄉風文明建設工作中,評選出“五事爭先”榜樣39名,好媳婦、好婆婆、文明戶等各類文明先進典型50多名。
“干好本職事、做好身邊事、管好家庭事、參與公益事、完成組織事。”東村村民楊華笑著說,在龍門港鎮,連小孩子都知道何為“五事爭先”,村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大幅提高。
在“五事爭先”榜樣的帶動下,西村長嶺、石灘自然村鄉村振興示范項目在建設過程中,66名村民群眾集資19萬余元,28名村民群眾出工出力……越來越多人成為當地鄉風文明建設的“排頭兵”。
龍門港鎮漁民喜獲豐收。
龍門港鎮還通過聊家常、聽民意等形式,積極引導群眾增強環保意識和誠信經營理念,全鎮上下逐漸形成了“鄉風美、生態美、生產美、生活美”和美海島建設共識。
截至目前,龍門港鎮共開展“守護美麗海灣”等各類文明實踐活動50多場,惠及群眾2000多人次;圍繞重要節日開展移風易俗主題活動26場,家庭參與率達92%,村民對移風易俗支持率從50%提升至95%。
隨著龍門大橋開通,交通愈發便利,龍門港鎮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隨著龍門大橋開通,交通愈發便利。‘欽南區龍門港鎮——借平陸運河東風,助力蠔鄉發展’已入選2024廣西文化和旅游賦能鄉村振興優秀案例。龍門群島濱海旅游度假區獲評廣西最具投資潛力文化旅游產業項目,東村獲評廣西生態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黃可明說。
記者手記
在采訪過程中,村民們對于整治清理非法、陳舊蠔排漁排,多數都表現出自覺參與、支持配合的態度。隨著文明鄉風的培育和“蠔門”新俗的推廣,當地節儉家風、環保新風從被動灌輸變為主動作為,移風易俗從政府的推動轉變為村民的自發遵守。
綠色環保的新型蠔排、數十米長的農村新風彩繪墻畫、干凈整潔的街道……在這里,移風易俗措施落到實處,可觸可感的生活場景,既守住了鄉土文化根脈,又讓新時代的鄉風文明成為當地打造文旅項目的支撐力,托起更多群眾的幸福。
報紙版面截圖。